top of page

​黑水虻處理法

S__48275469 (1).jpg

處理過程

將廚餘打碎至泥漿狀,以高溫滅菌系統加熱達100度持續一小時,送進儲存槽攪拌,再加入發酵良菌,即可配一定比例至養殖槽裡給黑水虻吃。

目前單月平均處理量約10-30噸的廚餘,9月政策布達後,有接收到量販店廠商的合作邀請,整體資訊業務量大約多了200%,而廠內目前正進行整修工程,目標為單月廚餘處理量達60噸甚至100噸。

蟲乾照片 (1).jpg

優勢與未來展望

相較於焚化廠燃燒後易生成戴奧辛、台灣因地狹人稠,掩埋至堆肥廠前需做大規模避鄰,黑水虻處理法在空間利用率及耗時率方面相對完善,不只工廠占地不廣,在生長環境及條件因子控制得當的情況下,一隻黑水虻從產卵期至成蟲只需要兩周的時間,即可消化約三公斤的有機廢棄物。

而黑水虻處理法利用昆蟲體的生物特性消化廚餘具環保意識,可減少碳排放量,對生態造成零汙染。 

黑水虻生物法現況
相較於美國、荷蘭等國已放寬黑水虻產業標準,台灣在黑水虻處理法仍受到法規限制。
陳重宇對於政府的衡量表示理解,由於黑水虻處理法非傳統廚餘去化管道,台灣仍欠缺足夠的資料佐證及成效表現,如何從中發掘商機同時達到合格處理廢棄物標準為政府的風險考量內容,也希望透過歐美洲國家長時間的研究資訊量及佐證加速台灣在黑水虻處理法產業的進展。

測黑水虻重量,依固定比例加入養殖曲裡面

黑水虻消化後產生的排泄物可以分離做產品加工,轉變為肥料,蟲體則可萃取成符合永續發展的替代性昆蟲性蛋白質,未來可加入飼料。

工廠內部照片 (1).jpg

廚餘經由黑水虻處理過後,產出的有機肥料

bottom of page